当前位置:清秀谷 >

家居 >生活常识 >

农村老人去世三天规矩

农村老人去世三天规矩

农村老人去世三天规矩,在民间,自古以来就流传很多传统的风俗,这些传统风俗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一直以来都深受人们的重视。具体一起来看看农村老人去世三天规矩。

农村老人去世三天规矩1

一、什么是守灵,都有哪些人。

守灵,也叫守夜,是老人去世后,亲人举办丧事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之一。

守灵,是一种汉族民间习俗。在中国古代,人们认为人死之后,三天内会回家探望,故此其亲人会守在灵堂内,等待他的灵魂归来。

守灵的人,都是死者直系亲属中的至亲之人,如儿子、儿媳、女儿、女婿、侄子、侄女、孙子、孙媳、孙女、孙婿、外孙和外孙女。其中,孕妇、年龄太小的孩子和年龄太高的老人,一般不会安排守灵,因为守灵太辛苦,耗费精力,这三种人身体吃不消。

假如,死者为男性老人,他老婆娘家方面的亲戚,一般不会守灵。如果,死者为女性老人,那么她娘家的侄子、侄女在参加丧礼时,会为其守灵。除开以上关系的人,其他人等都不会为他人守灵。

守灵的人,可以轮换值班,不需要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,毕竟人的精力有限。

二、守灵的时间是几天,守灵时最重要的两件事是什么。

在中国民间,老人去世后,亲人守灵的时间,无特殊情况的,一般根据丧事活动安排就是三天。从死者烧倒头纸当天晚上开始,直到安葬的前一天夜晚为止。

在民间,人死后的当天晚上烧倒头纸,人死当日不算丧事活动的时间。一般丧事三天安排的.内容是:第一天报丧、破孝、搭灵棚、入殓,第二天请厨设宴、葬礼吊唁仪式,第三天破土、安葬。守灵的时间,烧倒头纸算第一天,入殓是第二天,葬礼是第三天。

守灵的人,在为死者守灵时,最为重要的是做好两件事:

第一件事,是要守护长明灯,不能让它被风吹灭,或因其他情况而熄灭。否则,死者的灵魂就找不到家在哪里,得不到安宁,还会给活着的亲人带来不良影响。

在古代民间,人死之后,灵堂的供桌上会摆放一盏油灯,守灵的人要不停地往灯里添油,不让灯熄灭,称之为长明灯。长明灯自点亮开始,要一天到晚都要保持亮着,直到安葬那天才能熄灭。

第二件事,是守住三炷香,不能熄灭,在香要烧完时,及时点燃续上。在古人眼中,三炷香分别是敬天、敬地、敬逝者,并且暗含香火延续、阴阳沟通的意思。

农村老人去世三天规矩
  

三、守灵有哪些禁忌。

在灵堂内守灵,是一件庄严肃穆、悲戚伤痛的事情,禁忌内容颇多。有的人不适宜进入灵堂,还有言谈举止都要注意。

一是孕妇、产妇及流产人均不可进入灵堂,即便是直系血亲也同样要回避。

二是新婚未出百天的人,要内穿红衣外着孝衣,不可不着孝服入内。

三是不可浓妆艳抹,要素颜端庄,不佩戴首饰、披头散发,不穿短裤、短裙、拖鞋。

四是不在灵堂内争吵、打架斗殴,不可发生暧昧行为。

五是维护灵堂环境,避免动物滋扰,保护好尸身,发现异味,做好处理工作。

农村老人去世三天规矩2

第一、事死者,如事生

在我国传统丧葬习俗中,有很多繁琐又极具内涵的风俗习惯。但总体来讲可分为停尸、报丧、招魂、送魂,以及做“七”、吊唁、入殓、出丧、哭丧。

每一个步骤和理解都至关重要,一旦草草了事便是对死者最大的不敬,后世子孙也会被骂不肖子孙。

可见传统丧葬习俗和文化,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简单。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有“停尸”的习俗,即人死之后需要要在家停放三天。

想必大家听到之后都会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,而且还会脑补九叔僵尸电影中的画面。实际上无论是以僵尸为题材的电影,还是大家听说过的“湘西赶尸”,都是利用人类对死亡的恐惧,而虚构出来的故事而已。

但古人对待生死大事,确实要比现代人更上心。尤其是在遵守丧葬礼仪上,更是表现出了一丝不苟的虔诚和敬畏。

第二、传统丧葬习俗

在现代人的思想中人死之后,一般都会放在太平间等待焚化。因为按照法律规定已经不再允许土葬了,所以很多传统丧葬礼仪也正在逐渐消失。

正如陆游诗中所言“死去元知万事空”,也就没必要注重丧葬礼仪了。但是若按照中国传统丧葬文化来看,“入土为安”才是对死者最大的尊重。

明代文人冯惟敏在《耍孩儿·骷髅诉冤》曲中曾写道:“自古道盖棺事定,入土为安。在封建社会时人死后只有埋入土中,才会让死者方得其所,家属方觉心安。

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之下,各种丧葬礼俗才应运而生。很多生活在农村地区的老百姓,时至今日依然坚守着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习俗。

即将去世的人在弥留之际时,家中的亲属就会为他穿好寿衣,以及穿上新鞋并戴上帽子,如若不然死者就会被认为是"光着身子走的",

一般情况下在即将离世的亲人,咽下最后一口气的'时候,家中的男人们就会将他搬到正屋的灵床上,这种习俗就叫做“停尸”。

当然,南方的一些地区死者尚未咽气之前,只残留一口气的身后就会被放上灵床,然后亲属们会守在旁边,见着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。

农村老人去世三天规矩 第2张
  

第三、人在离世后停放三天的原因

“停尸”作为所有丧葬礼俗的第一步,表达了亲人对死者的尊重和缅怀。古人之所以会有停尸三天的习俗,其实和很多因素息息相关。世界上所有事都可以提前做好计划做准备,唯有生死大事会让人手忙脚乱。

因为就算知道亲人大限已至,但也无法推算出具体是哪一天。如果提前准备寿衣、丧服,那么就势必会让将死之人伤心难过。所以很多人都是等亲人去世后,才会着手准备办丧事时需要的东西。

由于办丧事是一件很繁琐的事情,所以至少需要三天的时间才能完成,为此古人才有停尸三天的习俗。

另外,在办丧事之前还要通知亲朋好友,当时交通特别不方便,一来一回就需要几天的时间,可见平时三天并非封建迷信,而是体现出了主人的大智慧。

停尸三天习俗最重要的原因,就是为了防止“假死现象”。这种情况虽然并不多见,但家中亲属也要保留最后一线希望。有的时候一些突然疾病,很容易导致患者“假死”,只要抢救及时还可以活过来,例如,冠心病引起的暂时性休克等。

所以在死者去世之后停尸三天,可以有效预防因为假死而导致亲人意外死亡。当然,这个习俗也包含了对死者的最大尊重。

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,某个诸侯国的太子突然暴毙身亡,家里人在悲痛之余开始左手为他办丧事,并打算尽快让其入土为安。

但名医扁鹊听说这件事情之后,立即赶到现场并阻止太子下葬。他使用针灸将太子“救活”了,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,太子又重新恢复了健康。至此之后人们都疯传扁鹊,有“起死回生”的灵丹妙药。

农村老人去世三天规矩3

一、关于过“七”

人去世下葬后,头一个需要纪念的是日子是“伏三”,也叫“复三”,也就是出殡后的第三天,在过去,这一天是需要动亲戚的,亲戚都来,大家去坟上上坟,然后回来吃顿饭,这就结束了。

伏三过后就是四七,所谓四七,就是四个七天,也就是二十八天,需要注意的是,这个不是从出殡后开始算的,是从人去世那一天开始算的。这一天,也是亲戚要来,过程和伏三都差不多,上坟和吃饭。

由于伏三和四七相差的天数并不多,而且过程也差不多,所以现代人将这两个规矩给简化了,就是伏三和四七集中在一天给办了。选的日子就是伏三这一天,也就是人出殡后第三天,亲戚来了后,上坟吃完饭回去,到了四七时就不用来了,等于两个日子一起过了。

这是去世头一个月需要办的,后面还有无数的日子要办。主要是办“七”,比如五七,比如七七。

就是以七天为间隔,但需要注意的是,除了伏三和四七,剩下的办七并不用亲戚再来,就是老人的儿子、儿媳妇、孙子、女儿、女婿,这些亲近的人一起到坟上给老人上坟就可以了。

当这些七办完好,就要进入“办年”了。

农村老人去世三天规矩 第3张
  

二、关于办“年”

古代人讲老人去世,儿子要守孝三年。清朝官员父母去世,儿子要丁优三年,其实也就是守孝。

在农村,老人去世后,办完七七,就不再办七了,剩下的'就是办年,啥是办年呢?就是逢年纪念。

但需要注意的是,这个办年不是以我们常常过的年为单位的,是以老人去世那一天为起点开始算起的。

比如说老人三月初五去世,那到来年三月初五就是一年,以此类推。

一般情况下,农村对于一年和二年是不会大操办的,一年和两年时,但这里面也有区别。

一年时,是需要动亲戚的,也就是亲戚要来,过程仍然是上坟和吃饭。而二年时则不动亲戚,就是儿子女儿们上下坟就可以了。

到了三年时,则又要隆重许多,其实这个办三年是远古流传下来的,因为古代讲究守孝三年,三年过后才算出孝,所以,这个三年要大办一年。

这年三年的过程,其实跟老人去世时要操办的流程是差不多的,唯一不同的是,这已经是半喜丧了,大家没有那么悲伤,毕竟已经三年了,守孝三年期满。过后,家里过年时也能贴对联了,也没有别的忌讳了。

但需要注意的是,农村人忌讳闰月,比如说老人三周年的这一年有闰月,那么就会提前到二年把三周年给办了。

三周年结束,守孝完毕。

  •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,转载请注明 https://qingxiugu.com/ju/shenghuochangshi/78opj.html